紫陌红尘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7045|回复: 2

[赏析] 《隔与不隔间》之二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8-9 22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天涯石 于 2011-8-9 22:05 编辑

     显然,王国维先生是重“不隔”而轻“隔”的。论“不隔”,以周美成的《苏幕遮》(误作《青玉案》)一词最得要旨,“叶上初阳干宿雨,水面清圆,一一风荷举”使清新生动的风中荷叶跃然纸上,尤其一个“举”字。更是让荷叶亭亭玉立,仪态万方。达到了“语语都在目前”的艺术效果。同是写荷,姜白石的《念奴娇》《惜红衣》却不是直写形色,而是泛泛吟咏,没有荷的明晰形象“水佩风裳无数,翠叶吹凉,玉容消酒,更洒菰蒲雨”王国维认为这种写法在艺术上便不如前者,令人尤有“隔雾看花之恨”
     其次,王国维的“隔”与“不隔”并不是截然矛盾,不能共容的。相反他们可以互见于诗词之中。欧阳修的《少年游》,上半阙以“阑干十二独凭春,晴碧远连云,千里万里, 二月三月,行色苦愁人”状写出思妇凭栏远眺的感受,引出离别相思之苦,是为“不隔”而后半阙之“谢家池上,江淹浦畔”则是化用谢灵运的“池塘生春草”和江淹的“送君南浦,伤如之何”的旧句。是为“隔”斧凿之痕,显然可见,隔与不隔同时出现在这首词中。王国维认为此时的“隔”
是在神兴枯竭之处,对“不隔”的一种弥缝。这种只具有第二形式的(表现技巧)的美称之为古雅之美,古雅之美适用于填补真文学与伪文学之间的空隙,因而也是必要的,
     关于“隔”与“不隔”,前人多有论及。
朱光潜先生指出:“隔”与“不隔”是情趣与意向之间不同关系产生的结果。情趣与意向恰相熨帖,使人见到意向便产生情趣,便是不隔。反之,若意向含糊或是空洞情超浅薄,不能在读者心中产生明了深刻的印象,便是“隔”朱先生还把“隔”与“不隔”与诗歌的显与隐直接等同,言情宜隐,而写景宜显,认为王国维的观点是重显轻隐了。
     饶宗颐则以为:不隔的原则“有乖意内言外之旨”
     逍遥天指出:不隔是“沿分想作用而裁取出来的”“思路十分狭窄”而“凭联想则境界宽阔驰骋自如”王国维提倡“隔”与“不隔”乃是“抑高扬低,寸长尺短”是应该及时矫正的。
     关于这些批评。反驳者以为是以上几位先生没有理解透彻王国维先生之观点的缘故。
     吴文奇和张世禄分别指出:第一,言情未必要隐,李白,苏轼诗词成就充分说明了朱光潜“言情宜隐”的片面性。第二,“王氏之所谓隔,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。并非排斥朱君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。

回复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9-4 1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{:soso_e121:}我现在是很偏向王国维的观点,“不隔”的文章清晰明了自然得多。

回复| 举报

发表于 2011-9-8 10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以前曾以为言情要隐,结果有挺多人反对。隐与不隐,隔或不隔。现在看来,一切随心好了。
词写作的首要目的,是为抒发某种情绪。至于他人能否读出作者的心思,那就看有无知音人了。
王国维先生晚年其实也改变过自己的看法。当然他的境界论似乎没变过。{:soso_e120:}

回复|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紫陌红尘 ( 浙ICP备14025083号-1 )

GMT+8, 2025-1-5 10:53 , Processed in 0.069243 second(s), 4 queries , Gzip On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