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认识字开始就很喜欢读书,不管是什么样的书,只要是汉字的就会拿来读一下。那时候家里的墙壁都是用报纸糊的,我就经常对着墙壁去读那些报纸,读的什么内容大多没有印象,主要是想要向大人炫耀一下自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,如果报纸上出现不认识的字,就用“什么”代替,结果在我读文章时就经常出现什么……什么……。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我发现家里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份《农民日报》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连载故事《秦香莲后传》,至今还能记得故事的一些情节。大概是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去找赴京赶考一直未归的陈世美,到京城的时候发现陈世美已经娶了公主当上驸马,并且装做不认识他们母子。秦香莲带着孩子含泪回故乡,想不到在半路遇到了刺客。刺客不忍伤害他们母子,不顾性命道出实情,原来他是陈世美派来灭口的。秦香莲一气之下决定状告陈世美,那个人又一直保护秦香莲母子,后来就有了包公斩驸马的故事。秦香莲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,与救命恩人的孩子结为良缘。这个故事很曲折,但是却分明地道出了善恶与美丑,把善良与正义的种子种在人们心中。让我从小就知道好人有好报,恶人有恶果。 小时候身边可以看的书少得可怜,我的父母辛苦地劳动,只是简单地知道让我好好学习,只要是学习上的资料多少钱都是肯给我花,但是却很少注意到我心里其实也很喜欢那些课外书。那时候很流行小人儿书,很有点像现在的漫画书,却没有漫画书那样丰富多彩华美精致,那时候的小人儿书都是黑白的简笔画,我们小孩子如果能够有几本小人儿书都会把它们视为宝贝。 我那时候只有两本小人书,是别人送给我的,一本《贾岛还俗》,一本《黄粱一梦》,我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。从书里我知道了贾岛是大诗人,出过家,后来一次去韩愈的家里,探讨诗词。在晚上,他回自己住处的时候,痴痴地一会推门,一会又敲门,经过反复琢磨和推敲,终于认定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比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”要好,这也是“推敲”这个典故的由来。后来在韩愈的帮助下,贾岛终于还俗与心仪的女子结为伉俪。从这个故事里我知道原来无论写什么都是要反复推敲,并且要有实践和真实的感受才会有优秀的作品。 《黄粱一梦》讲一个穷困潦倒的人,在赶考的路上,在一个客栈住下来,得到吕洞宾与何仙姑的点化。吕借给他一个枕头,他枕在那个枕头上悠然入梦,那时候锅里煮着一锅黄米饭。在梦中他得到高官厚禄,美女豪宅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。当他醒来的时候那锅黄米还没有煮好。而他终于明白人生之中的功名利禄终究只是如同一场梦,人间繁华只是一场烟云。所以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,都不用抱怨和叹息,因为一切都会过去。 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我读到了一本田晓菲日记,那时候田晓菲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,很有才气的女孩子。十六岁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,里面介绍了她的父母如何教育和引导她走上成材的道路,同时也写了她是如何勤奋和执着地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。里面还收录了很多首田晓菲写的诗。看了她的故事,我既羡慕又崇拜,羡慕她读过那么多的书,崇拜她小小年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,心里也把她当作榜样来学习。 小时候,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个故事,虽然那时候年纪很小,但是通过读书可以知道很多道理,即使经过很多年仍然记忆犹新。 后来的上学生涯中,接触的书籍越来越多,也知道该如何挑选对自己有益的书。从书中,获取了很多的知识,也懂得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。 记得梁漱溟先生说过,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关系:人和物的关系,人和人的关系,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。在这三个关系中。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命题。所以说人在年轻的时候,大多都在为了解决生计而奔忙,这个就是人与物的关系;同时也要与人交往,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,包括亲情、友情、爱情还有工作上与上司、与同事之间的关系,这样就上升到了第二个阶段;最后,人最终还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。这个梁先生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命题。其实是说人有很多时候是困囿于自己,很难走出自己,然后为心所累,以至于不能超越。因此会产生种种困顿、迷惘、难解的情绪。人常常会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不知如何处理,因此而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。可是读书能够令人明智、明理、明心。多读一些书,可以更深看到世界上的种种,从事物的表像看到事物的本质,可以达到自己与世界的沟通,也就可以达到自己内心中的境界。因此学习用一颗平常平淡的心去看待身边一切,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。 书籍可以是一生的朋友。它可以给我们知识,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。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人生道理, |